《公差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联系机械设计类课程与机械制造类课程的纽带。2019年6月,该门课程纳入学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在学校的支持、老师们的帮助和同学们的配合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建设,该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点滴经验,在此抛砖引玉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分享。
首先在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合理确定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育人目标。在知识方面,掌握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学会根据设计对象的功能要求,选用合适的公差和配合,并能在图样上正确标注;掌握一般几何参数测量的基础知识;了解各种典型零件的测量方法。在能力方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与沟通交流能力、工程设计和测量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在育人方面,树立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品德、友善性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现代工程意识。
其次开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收集课程思政资源,充分借助课堂教学、视频录像、课程实验等手段,进一步了解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的素材有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大国制造”的视频片段,但更多的是身边学兄学姐的奋斗故事,让学生产生“我的学兄学姐能行,我也能行”的教育效果。而且素材不仅仅列出成绩,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奋斗历程。收集到的课程资源包括:中国“大国制造”视频片段、中国“大国工匠”视频片段、机械精度设计案例及经典人物、2011级机械本科生成相宜“一个学渣的逆袭经历”、2013级机械本科生刘学良“本科阶段发表期刊论文的体会”、2013级机械本科生李正“在本科阶段发展综合能力”、2015级机械本科生李逸飞捕捉灵感凝练论文的历程等。
最后是如何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既不能以降低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又不能让学生感觉专业课程中硬生生植入思政内容。为此选择机械制造主题的“大国工匠”视频片段,让学生懂得公差知识在科技中的重要性,培育学生热爱专业、努力拼搏的精神。在课程中以机械专业2013级本科生刘学良“本科阶段发表期刊论文的体会”来唤起学生钻研专业提炼论文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努力奋斗挑战自己,不虚度光阴。介绍2015级机械专业李逸飞在公差课堂汇报作业时碰撞出新的解法,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下整理出论文,经过我的2次修改,其论文在机械期刊上发表并获得互联网+大赛优秀论文奖,以此激励同学们注重平时的钻研和总结。讲述2011级机械本科生成相宜“一个学渣的逆袭经历”来传授同学们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以一个机械精度设计项目为大作业,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课堂上抽查汇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全面锻炼学生公差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一种尝试,在某些方面要一直探索,如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比例和融合深度,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方面。
《公差与技术测量基础》这门课是机械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它把理论性的机械设计过程和实践性的机械制作的完整过程联系起来。对于机械专业的我们来说,公差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了实践生产和理论研究的关系。实践生产来源于理论研究,但又高于理论研究。生产的全部过程要考虑到的因素太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实际工况、人机工程学等,这些知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所得到的,有太多的问题是理论研究解决不了的。可以说《公差与测量基础》是我们机械学子入门机械行业的金钥匙。
在公差课程32课时的学习中,我收获颇丰。翟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各种零件公差的识读选用,更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并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让我感受到的作为机械人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和机械人在实际行动中的展现出的爱国情怀。而这些精神也会在我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不断的影响着我,鼓励着我继续前行。
在公差课上,我学到了零件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等的常用参数的的识读和选用的相关知识。之后又将这些知识在普通螺纹、滚动轴承、键和花键、圆柱齿轮等机械领域最基本最常用的零件上加以应用,最后将所学知识在实验中进行实践。通过这一些学习,对于公差选用等相关知识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某些概念定义较为复杂,学术定义晦涩难懂。翟老师用自己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这些本难以理解的定义变得简单生动。我一直记得翟老师在讲最大实体时效尺寸时,只用一句“比大轴更大,比小孔更小”就把一个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了,而且印象深刻。
公差课上,翟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看重能力的培养。由于公差的涉及面过于广泛,单靠书本知识是不足以满足未来工作科研需求的。所以老师会留一些书本所没涉及到问题,或者在某些规定有异议时,或涉及到较为深奥的原理时。老师会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学习网址,鼓励我们自己查阅。之后又会以小组实验的形式,鼓励团队合作来处理问题并且进行上台展示。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公差课上培养了我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我记得刚开课,翟老师讲了“大国制造”,通过《中国制造2025》的短片,向我们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那一刻,我为自己将来可以为大国制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骄傲。在整个的授课环节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环节。在讲知识点的同时通过一些例子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诚信品质等。虽然这一些内容看起来和公差的差距有点大,但是这些精神和品质却在我们日后的职业发展中意义重大。公差课上还有一些让我收益匪浅的内容是老师的授课的过程中,会通过一些科技前沿知识,来启发我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现代工程的意识。并且会鼓励我们去了解科技前沿,去查阅最新的期刊论文。并且会介绍一些论文撰写的要点和格式,鼓励我们自己去编写论文,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论文编写能力。
《公差与技术测量基础》虽然只有短短的32个学时,但是收获的知识,能力和精神品质却是终身受益的。感谢翟老师在这门课中安排了如此多的内容,希望公差这门课在全体机械师生的努力之下越来越精彩,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门课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满满。
大三上学期,我学习了翟国栋老师主讲的公差课程。在短短的32学时的上课过程中,我发现翟老师的课很有新意,不仅教会了我们公差与测量方面的专业相关知识,还让我们树立了制造报国奋斗目标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尤其记得老师常说的:公差是设计的允许变动范围,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范围越大越好加工和测量,技术经济性价比越高,不要片面追求精度高而带来加工测量的麻烦,够用就行。
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发现我们用的教材就是翟老师编写的,这让我对翟老师有了深深的钦佩。课堂上,老师跟我们说这门课是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和纽带,无论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参加工作后做设计或者工艺都会应用到公差知识,翟老师还列举了在清华大学、北航读研究生以及工作的学长们给老师反馈的应用本门课程的情况。这让我开始就格外的重视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敢懈怠。
记得在课堂上,翟老师给我们放了5分钟的大国工匠纪录片,讲述了一个机械制造工匠在制造火箭时,在工厂里熬夜加班加工一个零件,而这个零件的精度对于火箭整体来说都很重要。这位工匠经过多个环节的精雕细琢的加工后,送到精度检测室去测量,精度检测室测量后告诉他已达到了精度要求,可以交付使用了,但该工匠不还是不满意。他认为在火箭飞行时,任何细小的误差都有可能导致非常严重后果,坚持再次加工这个部件,凭着他几十年磨炼的手艺加工后,终于达到工匠心里的公差标准,他也终于欣慰的笑了。这一个视频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为的就是保证火箭的顺利飞行,一个小部件精度是多重要呀,但执着追求精度的大国工匠尤其让人感动与敬佩,祖国的强盛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
在我印象中还有一节课,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无法忘怀。在课堂上,翟老师利用15分钟给我们展示了我们专业的学长发表论文的艰辛过程。起初,学长对于论文也没有特别想法,但受到翟老师的启发后,他尝试了解论文的格式以及要求,并且积极的学习相关知识,寻找课程设计、参考文献的创新点。终于在几次投稿碰壁后,他成功发表了3篇论文,这让我很受鼓舞,学长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写论文,作为本科生我们同样应该不要虚度年华,争取在学术上有所发展。只要下功夫学好基础知识,加上自己的钻研以及老师的帮助,我们也会像学长一样成功发表论文的。
虽然公差课已经结课,但我从中学到的专业相关知识对我终身受益,我要感谢翟老师,他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精益求精和对祖国的敬业,什么是自我拼搏,我会铭记这些精神,并且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扬广大。
上学期,翟老师为我们讲授了《公差与技术测量基础》课,我对翟老师游刃有余的专业相关知识讲授和适当的课程思政教育至今印象非常深刻。在讲授专业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翟老师非常自然地穿插些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对培养我们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爱国精神、核心价值观等大有裨益。例如通过精心准备的5分钟视频来解读“中国制造2025 强国战略”,讲述大国工匠的事迹,翟老师还调动我们学生分享与公差课程相关教育视频,5分钟放映后请1-2个学生谈谈感受。我认为在专业课程讲授中适当穿插与课程相关的教育视频,能够给我们大家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不再是书本上的枯燥知识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迹,更加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上,翟老师能让枯燥难讲的公差课活跃起来,我觉得得益于在课程专业相关知识讲授中引入我们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比如讲述如何写论文、发表论文等科研经验,获奖、保研的政策和途径等。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讲了机械13级李正学长,在大学期间锻炼综合能力而在毕业之后发展很好的实例,还有学长李逸飞通过公差课本上的知识举一反三,提出了一种新的公差画图解题方法,并且发表论文,获得当年国家级大学生优秀论文称号。还有刘学良学长的发表论文之路等。这几个事例正是为我们走向科研之路提供了方向与经验,大幅度的提升了我们本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理解。当然不单单是这几个事例带给我们的启发,翟老师平常上课时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们。公差这门课最需要的便是耐心和细心,而老师课下经常鼓励我们跳出来看问题以及启发我们设计时够用就OK,这些都对我们克服畏难情绪帮助很大。
当老师让我写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惊讶的,想了好久不知从何下手。我们所学十分有限,就介绍一下我的一点体会和经验之谈吧,还望老师多多指正。
首先,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想法。我个人是很赞同在本科期间发论文的。写论文会让自己提前进入一种研究状态,也许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但对我们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如果将来是要继续深造,终究是要慢慢学着去写好论文的。我打算写论文是从大二暑假开始。当时我的哥哥一直叮嘱我,让我多看一些科学文献,多了解机械行业的最新动态。假期空闲时间挺多,我就在中国知网上浏览、下载论文。最开始看文献的时候,真的是一头雾水,不知作者所云,渐渐地就没了兴趣。好在我又坚持了一阵子,慢慢的发现有些论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很多简单的论文都还是能看得懂的。
首先,论文也分三六九等的,在写论文之前我们要先对论文的水平层次有个了解。最优质的期刊应该是集中在SCI和EI里,即科学引文索引和美国工程索引。个人觉得SCI含金量最高,其多为外文期刊,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最大,对外语以及专业相关知识的要求也较高,本科期间基本很难读懂。此外就是我关注最多的“中文核心期刊”了。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比较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参考价值,所以发表文章到中文核心期刊也成了我大学期间的一个奋斗目标。再下来就是非核心期刊了,相对于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正常的情况下低了一些,文章的含金量也相对低了一些。假期我也对自己专业的核心期刊做了个了解。目前在知网上查到的“机械与仪表工业”类的核心期刊一共有27种。根据影响因子和被收录的数据库来看,最牛的就是机械工程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虽然现在很难发表到机械工程学报,但是这个期刊刊登了机械领域相对新颖、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我们仍旧是要多多关注。
下面介绍一下我个人的经历。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发表到了《机械工程师》期刊上,主要内容就是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我利用暑假把论文撰写出来,过程相对来说还是较为容易一些,大部分内容都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完成了,写论文的时候就把课程设计的内容精简、提炼,改写成论文的格式。暑假的时间很宽裕,我进行了多次的加工润色。接下来就是论文的发表了。第一次投稿,当时最大的想法就是论文能够发表出去就行,并不奢望能发表到核心期刊上。当时在知网上看到了《机械工程师》杂志,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网上找到了杂志上的投稿流程,根据相关要求把稿件投了过去。可能是省级刊物吧,感觉相对容易些,过了几天就收到了录用的通知。当时的心情还是很激动的,第一次写论文就发了出去。高兴之余也在不断地确认自己的投稿流程是不是正确、会不会是发错了地方、遇到骗子等等。在此我也提醒一下,现在发表文章大都是在网上投稿,有的是在投稿系统里进行,或是给杂志社发邮件。投稿的时候肯定要找到正确的杂志社联系方式和投稿流程,可以到中国知网上搜索杂志的信息,即浏览原版目录页,也可以到图书馆期刊室查找纸质期刊,找到期刊相关信息及确认投稿流程。网上的投稿诈骗太多,发什么的最好别相信。确认过没错以后,我就给杂志社寄过去了版面费,杂志定在了2016年2期发表。第一篇文章就如愿发表了出去。虽然第一篇文章所发表刊物很一般,但是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至少让我觉得发论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也增加了我对自己的信心。不过我也深刻认识到,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在好多985学校里本科生发论文再常见不过了,他们从本科就开始接触科研,在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也是屡见不鲜。我的哥哥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博士,他经常督促我勤奋努力,要把眼光放得远些。他告诉我:别的不说,单是华科的本科生就很优秀。尤其是学工科的,除了学习,好多都是忙着挑战杯、跟着老师做研究等等,他们发表的学术刊物好多也都相当牛。那些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术水平在本科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果我们的视野仅仅停留在当下,注意力单单停留在课本,那么本科毕业以后将会和这些人的学术能力差的很远,根本没办法和他们竞争的!
我的第二篇文章写得是四杆机构的综述,当时写这篇文章多半是因为我对四杆机构比较有兴趣。四杆机构是机械里的最基本的机构之一,大多数定理都能够最终靠数学、力学的知识来推导。我因为对高数力学等都很有兴趣,所以就在大三11月份开始着手研究了。首先就是把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学透,接下来就是看文献了。我在知网上下载了很多篇介绍四杆机构的期刊论文和毕业论文来看。要想写论文,首先就是要多阅读文献。我感觉对我们本科生来讲,如果能仔仔细细的看完一篇硕士论文,那会收获特别多。尤其是硕士、博士论文,内容一般都是从基础讲起,由浅入深的讲一个专题。作者的思路、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法都可以借鉴。当时我认真地阅读了几篇硕士、博士论文,大致确定了自己的写作框架。接下来就是自己利用数学、力学知识进行推导研究,在现有的结论基础上进行一些新的推导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这样的一个过程很枯燥,也很费时间,有时候一晚上的计算也没什么结果。当时课还比较多,每晚就在完成作业后进行一点四杆机构的推导、计算。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比较合适的切入点,比如我一开始从极位夹角的角度进行推导,断断续续地推导了半个月也没什么结果。这样一个时间段就考虑换个方向,从别的方面进行研究,看能不能得到新的结论。文章断断续续的写到了一月份左右才算完成,当时考虑到考试以及寒假,就没有投稿。到下学期刚开学,我就开始准备投稿。一开始投了《矿山机械》,很快就被退稿。后来投了《机械科学与技术》,没几天也是被退稿。那段时间被退了好多次稿。我基本都没什么信心了。过了几天我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了《煤矿机械》。好在多试了这一次,过了几天《煤矿机械》的编辑部回复我稿件修改后录用。论文在格式上和《煤矿机械》杂志的要求不太一样,于是我就赶紧修改了文章并且回复给了编辑。可惜的是《煤矿机械》在最近的一次核心期刊评选中被去除了,不然就是我的第一篇核心期刊了。这次投稿成功后对我的激励很大,我就暗暗下决心,争取本科发一篇核心期刊。
刚开学不算忙,我也有充足的时间来阅读文献。我在三月份开始着手第三篇论文的撰写。我们本科期间只学过一些简单的绘图软件如CAD、solidworks等,对于分析类的软件学的很少。很早我就打算学习一些高级的分析软件比如ANSYS、matlab、Adams等等。我在看论文的时候了解到有限元分析,发现这是工程上很重要的分析方法,能够直接进行强度刚度分析、模态分析、动力学分析等等。还有Adams进行动力学分析、MATLAB进行后期处理、优化设计等等,都是好多论文的通用方法。我认识到了软件的重要性,这是将来从事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我决定先从软件学起。
我从三月份开始有效学习软件,主要是学习ANSYS workbench,空余时间就学MATLAB。MATLAB是好多行业都会用到的,学了就会有用。如果学的是一些高级的应用模块就能够直接进行一些工程分析,学简单的基本应用也会对写论文很有帮助,比如图表处理等等。从图书馆借了好几本workbench的书,照着步骤进行学习。学了有半个月左右,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等等,现在想想,觉得那一段时间收获很大。接下来我就一边学习软件,一边看文献。看论文的时候就专挑讲有限元分析的论文,虽然好多论文还是一知半解,但看得多了也稍微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的多了,我打算自己尝试着分析一些构件,比如风机叶片、减速箱的一对齿轮等一些简单的结构但是并没有得出什么新的结论、新的观点。那一段时间很纠结,觉得无论我分析什么,总有前人已经做过,都有相关的文章发表出来,感觉想要创新真的很难。接下来又尝试着分析了一些其他的东西,还是没什么新意。最后我决定就针对齿轮进行稍微深入的研究,看能不能得出一些新的东西。我就搜集了好多关于齿轮有限元分析的论文,反复阅读这些论文中的作者的结论,最后发现:齿轮的有限元研究相当一部分都集中在齿轮的振动上,因为振动对机械的影响很大,所以研究的人也多。关于齿轮的振动研究,切入点可以有很多。比如从直齿轮、斜齿轮差异入手、从齿轮的螺旋角、齿廓外形等等角度入手。我也由此受到启发,决定从齿轮的变位系数入手,研究齿轮的变位系数对其振动特性的影响,所幸之前没有人做过变位系数对齿轮的影响。有了这一思路,接下来就是专心研究了。关于齿轮的振动研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模态分析。因为没有系统地学习机械振动的课程,所以我也需要补充机械振动方面的知识。为此我还专门在网上买了本机械振动的书来自学,算是给自己补补课吧。与此同时我也在solidworks里面三维建模,最后再把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进行模态分析。幸运的是,分析结果为,齿轮的振动的确受变位系数的影响,而且影响还不小。经过了快一个月的努力,最后基本完成了论文的撰写。接下来就满怀期待地投稿了。最先投稿的是《机械科学与技术》,投稿后第三天就收到了退稿通知(好像那个期刊需要基金项目才行)。接下来又投了《河南科技大学学报》,没几天也被退稿,又投了《河南理工大学学报》,同样退稿。后来我才知道,大学学报一般对作者的职称有要求,而且需要有基金,审稿规格也要比一般的杂志社严一些。连着被退了好多次稿,我的心情就有点波动了,不过依旧是觉得应该多试几个杂志社。经过反复,后来我投给了《包装工程》。这个审稿流程是“初审—外审—终审”。外审的专家需要两位以上同意才可通过。大概一周左右,收到了修改后再审的通知。因为文章格式、主题等问题,我赶紧进行了修改并回复过去。过了数日再次收到修改通知,这样反反复复修改了三四次左右,才被送入外审。送入外审的周期较长,大概一个月左右才收到回复,仍旧需要修改。我又花了整整周末一天的时间进行了仔细地修改,然后递交修改稿。最后又经过半个月左右,在投稿系统里看到了“已采用”的提示。终于辛苦没有白费,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反反复复地修改,第一篇核心期刊终于告成。现在想想,还是幸运的。
我觉得做研究、发论文要想彻头彻尾的创新是很难的,因为科学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思路、新观点的提出是要站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的。要想做研究、做出创新,前提还是得基础牢固,说到底,还是要多学习。本科期间学的都算是很基础的课程,到了研究生才算是开始步入研究阶段。我觉得本科期间真的是需要踏踏实实地多学习,广泛涉猎。只有这样到了研究生阶段才会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在写论文之前要先了解最新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如果想发周期短一点的刊物,那么就可以在中文核心期刊目录里面去找一下,然后再找一下期刊的网站,并浏览一下他的投稿要求,审稿周期。
在大致确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期刊后,可以在知网里面看一下这些刊物中别人写的文章,了解一下学术水平如何。最关键的是要确定写的研究内容。然后在知网里面找与之相关的研究,一定要仔细看,从相关的论文中找差异,找灵感和研究细节,提出与之相类似的文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或者更高级、深刻的研究内容。读论文的时候能多搜集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论文,作对比、分析。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大家可以找老师讨论和提意见。
写论文的切入点有很多,如果在一点上得不出什么结果的时候,可优先考虑换一下思路,从其他角度进行。
我的写论文历程对我自己的帮助还是挺大的,提前对学术研究有了个了解。不过我也深知,发几篇论文根本不算什么。我们如果真的是要做学术的话,建议还是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因为这样很难做出好的成果。好的成果还要我们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然后潜心去研究探索而得。我也争取能够在研究生期间作出更多优秀的成果,发到好的sci期刊上。
成相宜,女,1993年4月生,共青团员,汉,机械2011-3班。曾获2011-2012学年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2012-2013学年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2013-2014学年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首都高校第七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201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校第一届“讲诚信、扬清风”大学生廉洁文化征文大赛二等奖。大四时放弃保研资格,选择出国留学,托福92分,GRE考试317+3.0。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已从刚进校的懵懂少女变为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四学姐。这一路走来,摔倒过、失败过、伤心过,但更重要的是我爬起来继续向前,我擦干眼泪继续上路,最终也等到了一颗颗美丽的硕果。大学无悔,青春无悔,不要在应努力的时候选择了轻松,选择了平凡,选择了懒惰。相信自己的潜力,坚信自己的梦想,希望我的逆袭经历可以给正在努力的你一点启发。
大一的我,忙于各种社团活动,不得学习要领,更没有刻苦学习的意识。两个学期高数平均分70,全部平均分78,属于专业中等偏下的学生。当时保研对我来说,完全是天方夜谭,只是因为课外活动加分多,使我登上了三等奖学金的末班车。但是,这个学年过后,我有了出国的想法,这使我对自己有所反思,为自己重新定制了目标,大二的目标就是提高成绩,平均分上80。
大二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为了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我尽量减少外出游玩的次数、减少上网次数,每节课必做前两排,这样在自己不想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起督促作用,上课也会跟着老师的思路。大二过后,我的排名已到了班级第四名,平均分也到了81分,达到了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在这时,我给自己大三的目标是平均分到85分,并拿到托福和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的成绩。
大三是我最为忙碌的一年,不仅课业压力重,英语学习还占据了我全部的课余生活。每天早晨6点10分我准时起床,为GRE考试10000+的词汇量做准备、为托福考试的听力、口语做准备,一直到8点上课铃响起结束,又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晚自习永远是在10点50分教学楼保安的催促声中收拾离开,到宿舍后再背单词半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见过矿大早晨最美的风景,见过校园夜晚中为了梦想奋斗的学生,这段回忆让我即使在困境中,也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到了学年末,我的成绩拿到了班级第一名,完成了托福和GRE的一战,并参加了若干个比赛,都获得了不错的排名。最让我自豪的是,凭借自己和组员的力量,我们在《中国机械》、《中国科技投资》等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
在大四上学期,我将托福成绩提高到92分,GRE刷到了317+3.0,实现了自己英语的飞跃。考完后的单词书已经是皱巴巴、破破烂烂了,因为我将它从头到尾背了十多遍,每个单词都熟记于心。现在我已完成了美国大学申请,对自己的大学学习交出了还算满意的答卷。
以上就是我的学渣逆袭经历,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挫折、困扰是外人所不知的。矿大出国的学生不多,所以我们就必须承受孤独的困扰。在班会时、年级会议时,很少会提及出国的事宜,这就要求我们内心的强大与坚定的信念。我也曾因为别人的误解、压力过大、因为错过一些机会而放声痛苦,并乘坐当日的高铁跑回家,但永远相信自身,不放弃梦想,使我走到了今天。更在大年二十八,校园里几乎空无一人的时候,还在新东方学习GRE。因为已是年末,校内食堂已全部关门,校外餐厅也几乎全体歇业,每晚9点下课的我只能每天到麦当劳充饥,恐惧空无一人的冰冷宿舍和盥洗室,所以一直待到11点才回到寝室。
当然,路途中也有很多的诱惑。作为一个女生,我也喜欢逛街、看视频、玩ipad,但是我清楚自己只要一开始看连续剧,就想一直看到结局,所以我决不允许自己看一集连续剧,不允许自己将ipad带进图书馆。面对诱惑,最好的方法是远离它,而不是克制自己。在保研工作进行时,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保送到了国内的名牌高校,我也曾困惑过,也曽怀疑过,考虑自己要不要就放弃出国梦,直接保研选择轻松的路途。但经过身边亲人、朋友的鼓励与支持,我还是选继续走自己的路。
经历了种种挫折和了各种诱惑后,我看见了自己的成长。班级名次一年年提高,英语能力也渐渐增强,从四级511到六级517,再到托福92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最后到GRE317分,我虽不是最优秀的,但我清楚自己在进步。从竞赛得奖,到论文发表,我知道我在大学里没有虚度光阴。
永远不要轻视自己的潜力,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即使你还没有开始奔跑,没关系,现在开始就好。即使跌倒了,摔伤了,没关系,爬起来就好。即使迷路了,迷惘了,没关系,找到方向就好。青春无悔,别再等待。